康達醫藥行政總裁鄭寧民醫生 - 以人為本,對抗癌症


科技巨人蓋茨說過,只有兩種科技擁有改變世界的能力:電腦和生物科技。身處電子數碼年代,電腦的重要性無庸置疑;至於生物科技,從基因研究到醫藥疾控及食物安全,更關係到我們的健康,角色非常重要。香港擁有世界級人才,既接軌國際,亦通達內地,加上科學園內提供先進的科研配套,是發展生物科技的理想平台。今期,我很高興請來科學園內的康達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鄭寧民醫生,暢談他們的科研成果,並探討香港生物科技的發展路向。

康達醫藥可說是本港生物科技界的研發先鋒。公司由鄭醫生與夥伴李振聲博士於2001年創立,紮根香港超過十年,成功開發抗癌藥物金氨素(BCT-100)。有關項目現已進入臨床測試階段,並獲大藥廠青睞。鄭醫生期望新藥能夠盡快推出市場,讓患者早日受惠。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馬錦星先生(左)與鄭寧民醫生(右)暢談他們對香港生物科技發展的看法,及鄭醫生的座右銘:「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


巧遇伯樂扶持 創業事半功倍

鄭醫生於1979年畢業於英國威爾斯大學醫學院,是腫瘤及血液科專家,早年負笈英美。他表示:「80年代末,外國醫學發展驚人,很多癌症獲成功醫治;反觀香港,發展滯後。在好奇心驅使下,我決定衝出香港,遠赴外國。」正是年輕時的好奇心,啟發鄭醫生踏上科研創業之路。

常言道:「千里馬易得,伯樂卻難求。」回想昔日從行醫到創業,鄭醫生慶幸自己遇上多位伯樂。除了創業夥伴李振聲博士,還包括理工大學前任副校長陳新滋教授,為其藥物研發提供意見;而香港晨興創投董事長陳樂宗博士及創新科技署的資助計劃,更為公司提供重要研發資金。

發展創新科技 從基礎知識和配套入手

要成就科研創新,充足的科研配套和支援同樣重要。康達醫藥進駐科學園的決定,實在地說明了這一點。

鄭醫生憶述,在美國留學時,驚嘆當地對科研基礎知識的重視,著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解決困難的能力,加上實驗室配套充足,氛圍有效帶動創新思維。返港後鄭醫生決定學以致用,毅然創業,專注研究抗癌藥物。公司初期主要租用理工大學的實驗室,直至2007年才進駐科學園,為其發展寫下新一頁。

鄭醫生表示:「當年在美國令我深深體會到環境及凝聚力對刺激思考,創新求變的重要。科學園提供有利的環境及實驗室配套,又匯聚行內精英,締造凝聚力,鼓勵科技公司之間互相交流,集思廣益。」

誠然,完善的實驗室設備,有助提升科技公司的研發能力和成效。因此科學園內設有生物科技支援中心及小型企業中心,提供共享儀器、細胞培養室、基因體學實驗室等,支援企業發展。

參與國際業界會議 建立業務人脈

除了硬件支援,協助科技公司擴展人脈網絡亦十分重要。鄭醫生對此深表同意,並分享了他最近與我和其他科學園代表,遠赴美國三藩市出席「第32屆摩根大通(JP Morgan)生化科技會議」的得著。此會議是生物科技界的年度盛事,只有獲邀公司方可參與,在會上與全球9000位業界領袖聚會交流。

鄭醫生雀躍地表示:「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和經驗,讓我接觸到世界各地的同業,並成功連繫上目標投資者,包括熟識相關技術的投資者及深諳市場運作的藥廠。香港投資者偏好回報快的短線投資,生物科技屬長線投資,一向較難覓得投資者;外國的情況卻大相逕庭,他們較熟識生物科技,態度亦較開放。因此能夠接觸海外投資者,對我們來說意義更為重大!」。鄭醫生認為,科學園帶領本港企業衝出香港,是推動生物科技發展的重要一步。

提倡長遠政策 發揮群聚效應

談及香港的生物科技發展,鄭醫生相信港人追求一蹴即就的投資心態是主要阻力之一。香港擁有世界級人才,學術文獻足以跟外國媲美,他認為政府及相關機構可從吸引國外投資著手,開發產業潛能。

「由於香港欠缺critical mass(群聚效應),即使外國投資者對生物科技項目有興趣,亦無從入手。政府可考慮集中推動某些範疇,推出長遠政策,吸納人才入行,將產業做大,形成critical mass。如行內有突破性技術或發明,可由政府、科學園或相關機構評估其可行性,並先由政府為技術申請專利,再引入外國投資者。久而久之,為香港的領先科技定位,藉此吸引外資。」

此外,鄭醫生認為科學園可考慮引入Contract Research Organisation (委託研究機構,簡稱CRO)。CRO作為中間人角色,為藥廠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開發新藥所需的各項服務,包括臨床及非臨床試驗、數據分析等,讓科技公司節省時間及資源。鄭醫生說:「上海已成功吸引不少美國的CRO落戶,香港卻暫時未有。科學園可考慮引入CRO進駐,加快生物科技產業的發展。」

後記:

鄭醫生是推動香港生物科技發展的重要人物,我很高興他對科學園的工作和努力給予肯定。

鄭醫生對群聚效應的倡議,與科學園的理念不謀而合。今天,園內已匯聚了超過40間生物科技公司,包括本地及海外公司,如李氏大藥廠、海康生命科技、台灣生寶生物科技等。此外,在我們管理的工業村內,亦有多間醫療藥品企業從事研發和生產,包括澳美製藥、余仁生、京都念慈菴等家傳戶曉的品牌。

我熱切期望透過科學園先進的實驗室設備及支援全面的培育計劃,結合工業村內各大企業的科研和生產力,推動香港的生物科技群組蓬勃發展,造就更多科研突破,貢獻社會。

康達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鄭寧民醫生與團隊成功開發新藥,為癌病患者帶來喜訊。

鄭醫生提倡政府推出長遠科技政策,將產業做大,發揮群聚效應。

資料來源:http://www.hkstp.org/zh-HK/News-Media-Events/Tech-Pulse/CEO-s-Chat-Room/Past-Issues/2014/%E6%9C%AC%E5%9C%B0%E7%A7%91%E7%A0%94%E5%85%88%E9%8B%92%E3%80%80%E7%94%9F%E7%89%A9%E7%A7%91%E6%8A%80%E6%96%B0%E7%AA%81%E7%A0%B4%E3%80%80%E5%BA%B7%E9%81%94%E9%86%AB%E8%97%A5%E3%80%80%E4%BB%A5%E4%BA%BA%E7%82%BA%E6%9C%AC%E3%80%80%E5%B0%8D%E6%8A%97%E7%99%8C%E7%97%87.aspx#.VI-X6iuUfk1



更多教育文章

HER2+乳癌 腦轉移風險高 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 助減復發 香港科技園公司夥伴企業康達醫藥科技發佈新一輪科研成果 港產抗癌藥 證可治類風濕關節炎 生物製劑 將作臨床實驗 -明報 資本壹周 - 康達醫療科技 香港人的驕傲 香港科學園專訪 (2018年), 康達醫藥科技, 鄭寧民醫生 從醫生變抗癌藥研發者 - 鄭寧民 Doctor Off Duty 港產抗癌藥突破 末期患者腫瘤消失 -明報 末期癌症新救星?內科腫瘤專科醫生創業17年研抗癌藥 -經濟日報 港研發生物抗癌製劑 治黑色素瘤 -星島日報 肺癌的傳統治療方法 持效治療 提升淋巴癌患者存活率 甚麼是HER2型乳癌? 新一代藥物無懼基因突變 成治療晚期大腸癌新希望 積極面對+藥物治療,戰勝早期乳癌 Arginine Deprivation Addresses the Achilles Heel of Cancer: Urea Cycle 香港科學園 - 對抗致命疾病獲得重大突破 康達醫藥科技重大勝利 HKSTP Conference: 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Arginase PegArg1 (BCT)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肺癌並不等於絕望,綜合治療可令腫瘤縮細 從醫生變抗癌藥研發者 - 鄭寧民 港生化科技領袖 抵金山交 Poly University - 新一代治療肝癌藥物首獲美國FDA授權臨床試驗 全球華人抗癌新藥網 - 香港肝癌新藥獲國際金獎 肺癌長者可用標靶治療嗎? 研究新域 - 香港創出抗癌藥物新突破 肝癌新藥增壽命 藥物射線破壞癌細胞再施手術,綜合治療增肺癌痊癒率 港產肝癌藥餓死癌細胞 病人服一個月 腫瘤縮小一半 康達醫藥行政總裁鄭寧民醫生 - 以人為本,對抗癌症 香港乳癌基金會- 化學治療 一至三期肺癌療法 香港乳癌基金會 - 癌症資訊網 三期肺癌唔使怕 綜合療法有得醫 港 產 「 餓 死 癌 細 胞 」 藥 過 關 「餓死」癌細胞 研製新藥 獲國際發明獎 第IV期非小細胞肺癌 治療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